记好孩子学校心理工作之心理健康大课——学业篇(一)
为了解学生学习动机,寻找学生学业困难的原因,提升其学习兴趣,增强学习动力,2023年3月4日,我校心理辅导老师张爱莉开展了一堂以“为什么学习不快乐”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。
课程伊始,张老师首先通过“你为什么学习?”这一简单提问,单刀直入、切入主题,孩子们若有所思,争相发言。随后张老师又和孩子们进行互动,要求孩子们在收到的小纸片上以匿名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想法。孩子们在纸片上畅所欲言,有的回答简单直白,有的充满童趣,有的诚恳务实。张老师挑选了部分答案进行分享,课堂氛围活跃了起来,孩子们热情高涨。
紧接着,张老师又趁热打铁发问:“学习有什么好处?”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抢答。有的说学习可以认识更广阔的世界,有的说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,还有的说可以在将来得到更多的机会...... 课程在欢声笑语中拉开了序幕。
通过热烈的课前预热活动,张老师发现孩子们对学习的益处与目的都有清晰认知,但对学习,仍然有一部分孩子提不起兴趣。针对这一现象,张老师结合实际,用深入浅出的讲解,生动鲜活的案例,通俗易懂的语言,从内在原因(如:学习动力不足、自信心不足、自我控制能力不足)和外在诱因(如:学习压力过多、娱乐时间受到挤压、数字时代的挑战)等方面详细阐述了阻碍学习的根本原因。这些案例与孩子们息息相关,孩子们从课堂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启发。随后,张老师毫不吝啬地分享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,供孩子们在今后学习生活中借鉴,孩子们格外认真地记录。课堂尾声,张老师还让孩子们结合自身实际与当天所学,思考自己学习不快乐的原因和将来的规划,并鼓励孩子们在纸上写下自己的见解。
从课后收到的反馈中我们不难发现,孩子们能从多角度、多方位思考自己不喜欢学习的原因,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孩子们对父母正确看待自己的期待,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。总之,孩子学业困难来自很多方面,我们既不能武断地认为全是孩子的问题,也不能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,而应辩证看待孩子的学习表现,多欣赏孩子的闪光点,多给予孩子肯定,强化孩子的学业信心,这样孩子在学业上遇到问题时才更不容易出现回避和抗拒心理。
在孩子眼中,父母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支撑。作为家长,我们也许不能成为孩子心中永远的英雄或榜样,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成为孩子永恒的港湾,给他们包容,为他们鼓掌,陪伴他们度过那些生活中的难关。常言道:孩子不过是小时候的我们自己。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如果我们能偶尔带入自己小时候的情景,也许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;如果我们愿意始终保持着学习的心态,也许我们就能收获更融洽的亲子关系,孩子的学业也会随之柳暗花明。
![]() |
|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