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好孩子心理工作之心理健康大课——学业篇(二)
为更好地让孩子们体会学习的意义,感受学历、技能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,2023年3月11日,我校心理教研组组长赵松瑞老师设计了一堂以“文字游戏体验”为主的交互式课程——世界上的另一个我。
课程一开始,屏幕上显示的“世界上的另一个我”立马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。在同学们纷纷猜测本次课程的内容时,赵老师神秘的说“今天不上课,带大家玩游戏!请各位同学跟随老师的文字,开启今天的奇幻之旅吧!”
新颖的设计和开场白,拉满了同学们对本次课程期待,随着大屏幕上提示语和“剧情”的开始,同学们逐渐走进了赵老师编织的世界中:
首先,“游戏玩家”要根据自己现在的学历层次选择职业,屏幕上依次呈现了小学、初高中及职业技术学校、大专及以上三个不同的学历层次对应的职业选择,赵老师强调,只能以现在的学历水平进行选择,一旦固定就不能更改。
随着第一页职业的展示,“玩家们”似乎只是觉得新奇好玩,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“严重性”,等全部展示完毕之后,选择权被停滞在靠前的“玩家们”,脸上透露出隐隐的失落。
游戏还在继续,屏幕上呈现出了收入结构,直观的展示了不同职业阶层对应的收入水平,此时,部分同学的脸上笑意全无,意识到这场“游戏”并非是完全虚拟的,似乎加入了某些“现实的引力”。
游戏里的时间轴还在转动,在游戏世界“就业”多年的“玩家们”,迎来了选择“伴侣”的时候。不少同学开始窃喜,随着择偶条件的呈现,大家似乎又陷入了沉默。玩家只能选择和自己收入层次差不多的伴侣,这让部分“玩家”脸上的失落更加明显。
在游戏里,设定了玩家和伴侣的争执,并呈现了不同身份下可能争吵的原因。还设定了要求玩家选择对自己孩子的教养方式,对孩子叛逆问题如何处理的场景。最终在游戏接近尾声的时候,设置了对应不同结局的四个关键选择,这些抉择对应着不同的“来自孩子的质问”,这个质问,玩家必须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过往经验来进行回应。
随着游戏的推进,玩家们脸上的神色愈发凝重,他们忽然意识到,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游戏,这是一个微型的人生模拟体验。虽然只呈现了漫长人生中几个关键的选择,但足以让玩家体验到,学业成就对自己今后生活的影响有多么深远,也体会到教育的作用并非只体现在自己的身上,也会延伸到自己子女的身上……
从课堂反馈中,我们能感受到孩子们对多样性课堂的热情,孩子们在“游戏中”身份“反转”,扮演了一次苦口婆心劝说叛逆孩子的“父母”,赵老师则扮演起“叛逆的青春期少年”,与“父母们”进行激烈的“言辞交锋”。
经过一番争辩,孩子们意识到当父母真的太难啦!孩子是真的不好管!“父母们”群情激奋,有的扬言这种孩子就该教训一顿;有的则表示,自己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,不知道怎么和孩子讲道理;有的彻底放弃,认为这样的孩子不管也罢,随他去吧,他以后会后悔的;有的则认为孩子始终还是孩子,不能不管……
“父母们”七嘴八舌发表着对“孩子”的愤怒,赵老师话锋一转:各位不觉得我说的话很熟悉吗?大家日常对父母的抱怨、质问、指责,不就是我刚刚的样子吗?怎么做了“父母”就翻脸不认了呢?孩子们陷入了沉默,脸上尽是尴尬之色,忽然意识到,自己早就不知不觉掉入了赵老师设计的“陷阱”。
看到孩子们陷入沉默,赵老师随即对本次课程做出总结,语重心长地告诉同学们学习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:一个人的学历和技能水平会直接影响职业选择范围,甚至决定你接触的社会圈层,基本固化你的社会身份地位和格局,也可以促成教养方式的更迭,从而阻断愚昧、贫穷的代际传递。赵老师还强调,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生都要进行的过程,学习不仅仅只停留在学校里,应该是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文化知识是学习,专业技能是学习,社会交往是学习,不断试错、勇敢挑战、积累经验都是学习。赵老师引用“劝君莫惜金缕衣,劝君惜取少年时”、“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!”等诗句鼓励同学们要把握好自己学习能力最强的大好时光,努力拼搏,让青春无悔。这些道理,单独拎出来说,孩子们也许不以为然或一知半解,但通过体验之后再呈现,孩子们纷纷表示认同。
本次课程设计是心理教研组的一次创新尝试,抓住了青春期少年的好奇心理,将现下流行的“模拟游戏”灵活运用到课堂实践中,打破常规说教模式,提供场景与事件,更大程度激活青少年的体验感,让他们在事件中实现自我反思与成长。
在课后作业中,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思考,每一个孩子在感悟中都提到,自己现在更加知道了学习的意义,也知道没有文化作为支撑,今后的人生道路会走得更加艰难。也有不少同学表示,通过此次体验,理解了父母让自己读书学习的良苦用心,也感受到了教育孩子的不容易。不少同学也借本次当“父母”的契机,在纸上写下了自己作为父母如何与子女相处的方法,那些真诚的语句背后,看似是对“孩子”说的,其实是对自己说的,也寄托着他们对父母的期待……
人生从来不是一场简单的游戏。它既没有存档,也没有快进,更不可能重启重来,每天都是现场直播。我们每一个人选择的机会都只有一次,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对最终的结局产生影响,这不仅是对孩子们的警示,也是对我们家长的提醒。自己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、做的每一次指引、给的每一次支持、做的每一个关键决定,都会对亲子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。这也提示我们,在面对孩子时,应该多一些冷静,少一些冲动,多一些慎重和思考,少一些揣测和猜疑,多一些尊重理解,少一些说教和指责。
作为教育工作者,这是我们对“亲子教育”这个很难攻克的关卡的一些通关建议,希望能对“父母们”有所帮助,也祝愿各位父母、孩子在人生这场特别的“游戏”体验中收获幸福!
![]() |
|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