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好孩子学校心理工作之心理健康大课 ——学业篇(三)
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,我们周围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,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的终身学习观念在如今显得愈发的重要。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“学习”的广泛性,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,2023年4月1日,我校心理辅导老师张爱莉设计了以“学习伴我行”为主题的心理健康大课。
课堂伊始,张老师从小处着眼,向孩子们讲述一个小婴儿长成一个少年,在有意无意中学会了:直立走路、使用筷子、写字、阅读、表达等技能。随即点明主题,让孩子们意识到学习并不只局限于教室里,停留在书本上,而是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。
这样新奇的视角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,孩子们开始窃窃私语,迫不及待地想和小伙伴分享自己“课堂以外”的学习经历,课堂的氛围开始热烈起来。见同学们如此积极,张老师顺势组织了小组讨论,让孩子们在组内畅所欲言。
热闹的讨论结束之后,每个小组推选出了最有个人特点的“代表”进行发言,这些“代表”的学习经历都非常有趣,有的是跆拳道、散打的“武林高手”,有的是长时间坚持篮球和游泳的“运动健将”,还有擅长绘画、书法、乐器的“小小艺术家”。他们的学习经历各不相同,但都提到了相似的体验:一开始学习这项技能的时候都会遇到各种各样、或大或小的挫折,也想过放弃,但是等自己真正坚持下来,学会的时候,那种成就感是其它事情都难以替代的,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。
分享的孩子们在分享的过程中闪闪发光,同学们的掌声又给他们增添了一份自信。聆听的孩子们也若有所思,明白了学习无论在任何时候,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容易,之所有人不断学习,是因为通过学习取得的成就与欣喜,是其他活动难以替代的。
随着分享环节的结束,课堂也接近了尾声,张老师对课程进行了总结,强调终身学习的必要,也告诉同学们,学习早就融入在我们的生活中,我们不要“谈学习色变”。随后,张老师要求同学们在作业纸上完成“学习拼盘”制作,了解孩子们会怎样进行时间分配与运用,看看“时间都去哪儿了”?
有趣的形式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,大家纷纷在自己的“拼盘”上进行“划分”,有的运用可爱的插画进行标记,有的则是使用简洁工整的文字进行描述。每个孩子对自己时间的分配都不同,感兴趣的领域也各有差别。
本次课程通过延伸学习的外延,来打消孩子们提到“学习”就回避的状态。让孩子们先接受学习是一件渗透在生活中的再正常不过的事情,进而接受任何事情的学习都是需要过程,需要经历波折的。这样的学习观念迁移到课堂学习之后,孩子们的学业抗挫能力会得到相应的提升,降低因学业畏难而厌学的可能性。
![]() |
|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