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好孩子心理工作之心理健康大课 ——亲子关系篇(二)
为帮助孩子学会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,促进孩子健康成长。近日,我校心理辅导张老师开展了一堂以“架起沟通的桥梁”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。
张老师用孩子常对父母说的“口头禅”引入课程主题,孩子们看到“我不要你管”“不要来烦我”“你自己怎么不去做呢”“都怪你”等这些口头禅后都不约而同笑出了声。这时张老师话锋一转:“大家有没发现我们在与父母沟通时,大多会表现出自己幼稚、任性、主观、专断的一面,较少会心平气和的与父母沟通。”语毕,孩子们陷入沉默。张老师趁机给孩子们介绍了艾瑞克?伯恩的PAC人际交往沟通技巧,并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孩子们对理论有更清晰的了解。随后,张老师让孩子们根据所学的PAC理论在白纸上分别分析出自己、父母在生活中常见的沟通状态。很快,孩子们便完成了沟通模式的分析,从孩子们与父母的交往模式图中不难看出,孩子们的交往模式“C”在PAC中占比近60%,父母的交往模式“P”在 PAC中占比近50%。
结合此模式图,张老师向孩子们介绍了有效沟通的三个步骤:首先识别对方处于什么状态;其次调整自己,建立相应的沟通状态;最后应努力让自己保持理智、平和,唤醒对方的理智,再勇敢诉说自己的需求。
为了让孩子们掌握有效沟通的方法,张老师还邀请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,一起剖析案例中父母和孩子的沟通状态。在孩子们惟妙惟肖的表演中,孩子们回忆起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美好时光,发现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陪伴着自己,可自己有时却一意孤行。孩子们也发现了当父母对自己采用强势命令、说教的沟通方式时,自己往往会任性、情绪化,因此沟通常常难以进行,双方不欢而散。角色扮演结束后,孩子们意识到双方的情绪状态是相互感染的,父母在责骂自己时,责骂的背后也暗含着对自己的期望,自己应该调整沟通状态,保持理性、平和、包容的态度,用适合的语言与父母沟通,从而达到愉快解决问题的目的。
在本次课程中我们看到孩子对自己沟通状态的反思,也看到他们做出改变的意愿,希望父母们也能尊重孩子,在沟通中尝试换位思考、保持自己稳定的情绪,最大限度减少沟通中的摩擦。良好的亲子沟通,需要双方一起努力!
![]() |
|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