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转化案例
一、基本情况
小江,男,17岁。五岁时,爸爸去世,从小感到没有安全感,后来妈妈找了第一个后爸对他非打即骂,心里很压抑,妈妈看到这样就离婚又找了一个后爸,这个后爸对他还可以,但对钱特在意,经常为了钱与妈妈吵架,他会经常感到烦躁不安。到了初三下学期,学习压力增大,成绩又不理想,同学老师时不时会说他笨,自卑、心烦,焦躁齐聚于心,加上妈妈又没完没了的唠叨,他一度精神崩溃,不想读书,把书撕碎,沉迷网络,妈妈逼他去上学,他就以自杀相威胁。于是妈妈怀疑孩子有病,带他到处去看病,曾被医院鉴定为“强迫症“,还吃了半年的盐酸帕罗西丁。但病情没有得到半点缓解,无奈之下妈妈把他送到了我们学校求助。
二、具体分析
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,不安、烦躁、厌学、无助、绝望使他一步步走向网瘾的深渊和精神崩溃的边缘。
这位母亲在孩子出现问题后,到处找人解决问题,诉说,这在某种程度上让孩子的自尊心更受伤害,也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,他的问题很严重连母亲都束手无策,那他还有什么希望呢?所以孩子接受了母亲和医生的心理暗示于是总天说自己“有强迫症”,逃避学习,沉迷网络,一旦母亲念叨,他动不动就拿自杀威胁,母子陷入了痛苦的深渊。
三、我们好孩子教育培训学校的教育理念
用爱心感化孩子;用耐心磨练孩子;用信心激励孩子。
四、我们制定了对江俊衡的改变计划
第一阶段 适应阶段
人到了陌生的环境,总会产生不安全感,就会竭力想去逃离,尤其是抑郁的孩子。很难去接纳陌生人,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团队接纳他。
1、 在日常生活中关心他,帮助他迅速适应学校生活;
2、安排1——2名性格开朗的孩子作为他的朋友,有意识的去接近他关心他;
3、品德老师跟他进行谈话,了解他的基本情况,疏导他的情绪,建立友好关系,让他有安全感;
4、利用活动时间让他作自我介绍,表演节目,说说有什么爱好等让他融入集体;
5、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: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环境卫生的习惯;
6、适应性军事训练,提高身体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;
7、开始学习《弟子规》开始接受感恩教育。
第二阶段 自我认识阶段
1、心理专家进行心理谈话,了解他的心理状况,制定心理治疗方案;
2、开始严格的军事训练,锻炼身体,增强体质,培养自控力和意志力;
3、开始认识自己的过去,评价自己的过去;
4、继续学习《弟子规》,以及《人的基本礼仪》,《法律常识》等社会适应性教育;
5、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教育,提高思想和道德认识。
三、自我改变阶段
1、进一步进行感恩教育,懂得感恩父母,品德老师谈话,教给和父母交流沟通的方法和技巧;
2、心理健康教育,培养团队精神;
3、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培养:理想教育,确定学习目的;强化训练,培养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;心理支持,增强学习动力;
4、继续学习《国学》,《人的基本礼仪》;
5、开始写《感恩心得》,在小组中谈自己对学习的理解,对自己人生的定位,选择朋友的标准,自我控制能力和意志力的评价;
四、巩固阶段
1、对前三阶段培训内容进行达标测试;
2、思想教育老师评价,军事训练意志力评价,心理专家评价;
3、学生自我评价,安排家长跟学生见面,家长进行评价;
五、快乐回归
把孩子交给父母后,我们要求父母遵守下面四项基本原则:
1、 不占有原则:孩子你可以爱他,教育他,但不能占有他;
2、 规矩和爱统一的原则:成功的教育是规矩和爱的结合,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,真正的爱是体现规矩的爱;
3、 情商先于智商的原则:一个人的成功70%归于情商,30%归于智商;
4、 共同成长的原则: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己受教育成长的过程,要改变孩子,父母先改变自己。
结论:通过四个月的培训,我们的“爱心教育”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孩子, 挽救了一个快要崩溃的家庭。小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,家长高兴的给学校送来了书写着:“因材施教,善启心灵”的锦旗。通过回访了解到孩子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:
1、 有了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;
回去后就快乐的回到学校继续学习,准备学成后当一名导游。
2、 礼貌待人,感恩父母,和父母和睦相处;
3、 会交朋友,和学校的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;
4、 彻底戒掉了网瘾,能正确的利用网络;
5、 自信心、自控力、意志力都得到提高;
6、 生活自理能力强;
7、 身体强健在学校成了一名体育健将。
撰写人:王金莲
![]() |
|
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