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找支点•撬动可能——好孩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课纪实
寻找支点|撬动可能
在数字浪潮席卷之下,短视频与电子游戏构筑起庞大的虚拟乐园,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蜷缩在算法编织的“信息茧房”里,用指尖滑动换取即时满足的刺激,逐渐褪去对现实世界的色彩感知,开始出现“现实失焦症”——对生活触感变得迟钝,对未来图景失去想象,在虚拟与现实的夹缝中陷入迷航。
为了帮助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“抓手”,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乐趣,找回自我掌控感与现实感,我校心理辅导赵老师开展了一堂以“寻找支点·撬动可能”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,引导学生思考:在虚实交织的时代,什么才是撬动真实人生的支点?
1 支点诊断
课程以阿基米德“给我一个支点,我能撬动地球”的宣言破题。随着孩子们的讨论与分享,思维碰撞中,理想的支点逐渐清晰:它应是既能承接情绪重力,又能激发成长张力的存在。通过“支点诊断”互动环节,孩子们提炼出三大核心要素——可持续的情绪滋养、可拓展的成长空间、可触摸的自我蜕变。这种认知,将支点定位为连接当下与未来的战略锚点。
2 三维构建
赵老师随即举例展开三维构建法:在横向维度,通过“兴趣”帮助发掘潜在可能;在纵向维度,设计“阶梯计划”破除行动障碍;在时空维度,运用“未来画像”建立短期行为与长期愿景的联结。当有学生自嘲是“兴趣荒漠”时,赵老师用“支点魔方”比喻,揭示每个切面分别对应不同维度,“任何切面皆可成为支点”的深意。
3 支点蓝图
孩子们深受启发,纷纷开始描绘自己的“支点蓝图”。有的表示要继续把自己坚持了很多年的乐器、体育项目学下去;有的要尝试着完成自己的文学创作;还有的希望自己可以结合最新的科技,尝试自学编程……最令人动容的是几位沉默寡言的孩子,想用镜头捕捉那些被忽视的生活微光。
课程尾声,赵老师留下发人深省的结语:“支点撬动的不只是兴趣,更是突破认知边界的勇气。当我们学会在虚拟世界中借力而非沉溺,那些被数字迷雾遮蔽的生命力,终将在现实土壤里破土成林。”
阳光透过窗棂,将学生们手中的“支点蓝图”染成暖金色。或许教育的诗意正在于此:不是填鸭式灌输答案,而是帮助每个年轻的心灵找到属于自己的支点,让那些被数字迷雾遮蔽的星光,重新在现实世界的天幕上璀璨生辉。
![]() |
|
![]() |